大廠紛紛入局 機器人行業迎來“巨頭效應”(圖1)

  近日,具身智能賽道好事“接二連三”:騰訊牽手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元科技”)、南京蔚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蔚藍智能”)、上海開普勒探索+智慧工廠示范方案;自變量機器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完成A輪數億元融資,由美團領投。

  當前,人工智能成為引領新一代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而具身智能被視為是的終極形態。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機器人企業,意味著機器人企業與互聯網巨頭之間的產業協同正邁入“深水區”,互聯網企業有望依托其大模型技術為機器人提供強大的認知決策能力,使具身智能從技術預熱正式邁入產業驗證階段。

  5月16日,在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廣州峰會AI與必一運動網站入口具身智能專場,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劇透”,騰訊已“牽手”智元機器人、科技、蔚藍智能、開普勒機器人等企業。

  近日,越疆科技與騰訊云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打通云上算力和基礎設施,推進“云-邊-端”一體化協同,以及推動具身智能進入制造、商業、教育等更多行業。

  越疆科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此次深化戰略合作聚焦具身智能及領域的技術研發、多場景應用與產業體系創新,加速推動從實驗室向工業、商業、家庭等場景的規模化落地。

  “騰訊早在2018年就投入機器人算法和產品研發,逐步形成了從數據共建、算法能力到仿真環境的開源開放平臺。”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說,騰訊已與多家頭部機器人企業攜手,在機器人大腦訓練、智能控制、遠程交互等場景中不斷突破。

  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大廠正在以“攢局人”或“賣鏟人”的角色切入機器人賽道。騰訊的優勢在于智能算力、云端大模型及技術生態方面,而越疆的優勢在于人形機器人終端,互聯網龍頭牽手機器人企業有望釋放“乘數效應”,加速全球具身智能及人形機器人產業化進程。

  5月12日,華為也與科技公布了一項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領域,在產品技術研發、場景應用及產業體系等開展創新合作。雙方計劃共建“具身智能創新中心”,推出“人形機器人+智慧工廠”聯合示范方案。

  百度智能云也與多個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合作,包括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等。提供百舸GPU算力平臺、千帆大模型平臺、云上仿真平臺、具身數據采標等產品解決方案。

  近期具身智能公司自變量機器人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由美團領投。去年7月,小米集團投資具身智能科技公司——北京小雨智造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巴巴旗下的杭州灝月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是深圳逐際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資方之一。

  2025年被業內稱為是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的量產元年。隨著互聯網大廠與資本巨頭紛紛入局,具身智能產業有望加速向制造業與居家領域滲透。互聯網大廠憑借其豐富的業務場景和生態優勢,將為具身智能技術提供多元化的落地場景。

  據悉,騰訊通過云計算基礎設施、音視頻解決方案、全棧云原生安全體系等技術優勢,為具身智能企業提供從GPU底層算力、基礎模型到上層應用適配的一站式服務。目前,騰訊已與智元、越疆科技等頭部企業攜手,在機器人大腦訓練、智能控制、遠程交互等場景中不斷突破。

  記者從美的集團獲悉,近期,其自研的“美羅1號”人形機器人已正式前往美的洗衣機荊州工廠“打工”。無獨有偶,小鵬汽車研發的人形機器人IRON也已進入工廠實訓,目標2026年實現規模化量產。

  在機器人布局上,華為已與樂聚機器人合作。此前在華為開發者大會2024上,國內首款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夸父機器人亮相,這是樂聚公司最新一代的人形機器人。這款機器人搭載盤古具身智能大模型,不僅能夠實現全方位視覺感知,還具備跳躍能力,能夠多地形行走。

  樂聚機器人已在科研機構、智能展廳、汽車制造及智能制造工廠等場景上有應用。2025年1月,樂聚機器人公司完成了100臺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交付。樂聚提出的目標是,機器人進入工廠可以連續工作1500小時,即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可以工作100天左右。

  “從產業融合的角度來看,互聯網產業鏈與人形機器人產業具有高度的互補性。互聯網企業在AI、、大數據等領域的技術積累可直接遷移至人形機器人研發。大廠也在搶占下一代人機交互入口,避免在潛在顛覆性技術領域掉隊,而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大廠提前布局可能改變產業格局的新賽道。”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表示。

  巨頭紛紛加碼,有望讓具身智能行業發展開啟加速度。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具身智能市場調查與投資機會前景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具身智能市場規模已經達到8634億元。隨著大模型端的技術突破,具身智能市場規模將快速提升。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具身智能市場規模有望達到9731億元。

  “AI及具身智能產業的繁榮,絕非單一企業的獨角戲,需要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表示,從算法研發到硬件制造,從場景探索到市場開拓,唯有凝聚各方智慧與力量,才能讓中國的具身智能技術,不僅在國內落地生根,也能在全球科技舞臺上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