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雞缸杯見證收藏往事晉公盤凝固晉國霸業(圖1)

  2025年將是多個藝術展覽的集中舉辦期,包括57位(組)聲音藝術家的近60件作品,以及多個博物館和文物機構的展覽。

  2.其中,江蘇吳國的北方朋友展覽以晉、楚、吳三國的文化交流為明線,展現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

  3.另外,英國國家美術館將舉辦奧斯卡·萊因哈特收藏在瑞士境外的首次大規模展出,展出超過100件歐洲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雕塑、金屬器和紡織品等。

  4.同時,法國蓬皮杜中心將舉辦蘇珊娜·瓦拉東展覽,全面回顧瓦拉東大膽且極具獨創性的職業生涯。

  澎湃藝術梳理一周精彩展覽:在上海,龍美術館新呈現了約200件私人收藏等器物,包括曾成為熱點話題的明成化斗彩雞缸杯,上海博物館東館的古代書畫常設展呈現了大量壓箱底的國寶級館藏。

  在蘇州,蘇州博物館特展“吳國的北方朋友”展出了國寶晉公盤等大量文物;在香港,M+博物館的特展“畢加索──與亞洲對話”,探索畢加索對亞洲藝術的影響;香港藝術館以“塞尚和雷諾阿的世界”,呈現印象里的嚴謹與細膩,也揭示了他們之間的友誼。

  海外,英國國家肖像館正在展出蒙克肖像作品展,讓觀眾于《吶喊》之外,走進蒙克的社交圈,皇家藝術研究院展示里維克多·雨果的素描;美國紐約猶太博物館的特展則呈現了倫勃朗等荷蘭藝術大家描繪以斯帖故事的作品。

  展覽匯集約200件(套)私人機構收藏的商周至明清時期物品,包括甲骨文、青銅器、玉器、佛像、瓷器、家具等,探索跨越3000年的中國文明史。重點展品包括三函商代甲骨刻辭、西周宣王五年青銅兮甲盤、明成化斗彩雞缸杯等。

  以劉海粟美術館三十年發展歷程為主線,全面呈現美術館的藝術傳承與文化擔當。展覽共計展出作品及文獻144件,其中更有多件館藏“鎮館之寶”級別古畫作品及劉海粟絕筆畫作首次展出。

  此輪書畫常設展,上博拿出了壓箱底的國寶級館藏。2月19日起,書畫展廳將進行展品更換,有5件/組精品文物。其中,書法展廳里,東晉王羲之《草書上虞帖》卷、唐懷素《草書苦筍帖》卷將暫別展廳,更換為宋拓修內司本《淳化閣帖》東晉王羲之《草書袁生帖》頁、唐虞世南《行書汝南公主墓志銘》卷。3月19日,東晉王獻之《草書鴨頭丸帖》卷將暫別展廳,屆時將上新唐人《楷書大般涅槃經第九》卷。 在繪畫展廳里,唐孫位《高逸圖》卷、五代徐熙《雪竹圖》軸、南宋佚名《望賢迎駕圖》軸已暫別展廳,更換為北宋郭熙《幽谷圖》軸、南宋李迪《雪樹寒禽圖》軸。

  展覽由上海博物館和日本POLA美術館合作策劃,是 POLA 美術館在海外最大規模的展覽,匯集莫奈、雷諾阿、塞尚、梵高、高更、馬蒂斯、畢加索等30余位藝術家的近70件經典之作,全景式呈現印象派藝術的開端、發展、興盛以及對后世藝術的持久影響。

  耄耋之齡的畫家姜寶林是陸儼少、李可染的學生,其作品不但有深厚的筆墨傳統,尤其富于強烈的視覺張力。展覽呈現了姜寶林先生在不同創作階段的重要探索,包括他早期開創性的白描山水作品,還涵蓋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抽象化的創新之作以及花卉大寫意作品。

  展覽分為“大唐始立”“昌民初顯”“絲路華章”和“治世遺韻”四個部分。展覽文物年代跨度從北周到中晚唐,包括尉遲敬德墓志、微笑仕女圖、彩繪陶俑、鎏金銀壺等132件(套)文物,從政治制度、社會風貌、文化交流、歷史沿革等多方面展示初唐的歷史圖景,一窺唐太宗李世民的成長之路,邂逅貞觀之治的盛世華章。

  展覽將全面展示沙特阿拉伯著名藝術家艾哈邁德·馬塔爾的創作歷程,涵蓋超過100件藝術作品。他的藝術實踐通過探尋集體記憶,揭示和記錄不為人知的故事,對沙特持續進行復雜而深入的描繪與解析。他基于研究的廣泛探索,涵蓋歷史、地理等主題,因其觀念作品中的敏銳洞察而極具代表性。

  展覽遴選70余件宋金時期的銅鏡,按照紋飾分為“雙魚紋銅鏡”“龍紋鏡”“人物故事鏡”“瑞獸花鳥紋銅鏡”“銘文銅鏡”5個部分,通過比對宋金時期銅鏡,展示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內地在長期交流中的民族融合現象,以及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碰撞與交融。

  封塔納(Lucio Fontana,1899-1968年)和皮斯特萊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生于1933年)是戰后意大利和國際藝術界的兩位巨匠。展覽匯集了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26件作品,重點展示兩位藝術家對全新表達形式的探索,以及對以往被奉為圭臬的材料、方法和主題的摒棄。展覽探討了兩位藝術家如何突破繪畫的桎梏,使用美術范疇以外的材料進行創作。他們作品中的三維性是本次展覽的另一焦點,引導觀眾思索他們藝術實踐的表演性質。

  展覽展出日本攝影師川內倫子近年來的重要系列作品,包括《M/E》和《An interlinking》系列,呈現其獨特的攝影語言和對生活的敏銳感知。

  “編織,一起嗎?” 由法國建筑師兼藝術家艾米麗·克內(émilie Queney)與蓬皮杜中心合作設計,是一項大型公共編織項目,涵蓋多臺可移動織機和編織基站。

  聚焦吳昌碩從1912年至1927年定居上海后最輝煌的人生15年,剖析吳昌碩作為杰出藝界領袖,如何修煉藝事,煥發異彩,180余件精品、逾1500平米的展示面積為近年同類型展覽之最。

  此次大展是上海中國畫院近年來舉辦的首個篆刻專題展,呈現“頡頏吳齊”“第一希有”“潞璋瓊淵”“西泠風來”“誰主沉浮”五個單元共計264件(組)篆刻、書畫作品及文獻。展覽在回望來楚生、陳巨來、葉潞淵三大海派篆刻名家異彩紛呈的藝術歷程之外,還呈現中國近現代篆刻藝術流變中海上印壇先驅們的熠熠星光。

  今年恰逢威廉·莫里斯誕辰190周年,這位藝術先驅重塑了社會對工藝美術者的尊重,帶領一眾設計師與藝術家開創了現代設計史新的里程碑,他的設計至今風靡世界,備受推崇。展覽精選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123件(套)典藏珍品,將帶您領略1890至1920年間,“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非凡魅力。

  展出逾100件作品,分章節展示透納藝術生涯的發展及創作風格變化。展覽還通過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與透納的藝術遺產對線世紀的藝術理念,讓觀眾領略大師杰作與藝術“崇高”的多元表達。

  展覽匯集35位長期生活于上海的攝影師與藝術家的268件作品,以及超過80件(套)相關資料、展品,以上世紀初就活躍于上海的丁悚、陶冷月、金石聲等藝術家的作品為起點,呈現上海與攝影跨越百年的變遷與發展。

  上海妙鏞文化鏞藝術中心路易十三會客廳與馬來西亞華人藝術家周仰杰大師會客廳展覽對外展出,這也是一個集展覽、社交、收藏與生活方式于一體的文化新空間。鏞藝術中心創始人王煒說:“我們將聯手優秀藝術家,傳承經典作品,構建連接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藝術生態。  ”

  二樓,“”正對外展出,展柜內整齊陳列的展品可謂古墨韻香、琳瑯滿目。展覽以曹素功經典墨品和文獻史料為脈絡,從“溯古”、“紀史”、“賞珍”、“典證”四方面細數曹素功墨寶珍品,回溯其發展歷程。

  本次展覽是一次回顧展,匯集了空山基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約半個世紀的主要藝術作品。此次回顧展將呈現多件具有代表意義的最新繪畫、雕塑以及影像裝置等多種形式藝術作品。同時,藝術家曾經于2018年在DIOR秀場上登場的高約12米的巨大機械姬雕塑作品,將作為公共藝術作品設置在上海花木時光里項目內。

  展覽通過行為錄像、影像及裝置等多重媒介呈現藝術家的《廢墟項目》,從多個維度探討了建筑空間、文學空間、情感空間與精神廢墟間交織的關系。

  必一運動(B·SPORT)

  法國漫畫藝術家克里斯蒂安(Kristian)喜歡用幽默勾勒生活。展覽呈現其60幅漫畫作品,包含了藝術家兩大主題的作品:“貓”和“幽默生活”。置身于展覽之中,觀眾仿佛走進了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漫畫世界。

  展出央美百年來中國畫臨摹教學的臨摹作品、課徒稿及臨創轉化創作共300余件,包括齊白石、李可染臨仿八大山人的畫作。對于中國畫學習,臨摹緣何重要?該展也引起了學界對于中國畫教學的討論與思考。

  1950年代以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一直持續、有序地開展收藏工作。“古代中國藝術”陳列展共呈現217件古代藝術作品,分為“器物”和“書畫”兩個類型,其中“器物”類大部分藏品均為首次展出。展覽細分為銅鏡、畫像磚、俑、陶瓷、宗教造像、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書法九個子類,兼及中國古代藝術的主要類型。

  展覽以“交融與對話”為主題,通過“犍陀羅”“麥積山”“共融之光”三大板塊展開。其中,展出的犍陀羅雕塑均通過技術掃描、3D打印等技術復制而成,是中國與巴基斯坦對于犍陀羅藝術遺產的數字化與深入研究的一次合作。

  展覽聚焦中國內地及香港發生的聲音創作及其歷史,意在將聲音藝術視作一種能動且具有滲透力的實踐方法,探索其對話現實的諸多可能。展覽包括57位(組)聲音藝術家的近60件作品,特別是過去20年中活躍在聲音創作前沿的藝術家的最新作品。展覽還呈現了自1990年代以來,與聲音實踐相關的豐富的文獻資料,包括影像、攝影、文稿、設計圖、網頁以及實物等。

  值甲午戰爭爆發130周年之際,在香江博物館(翰墨軒)、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館的大力支持下,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特舉辦“怒海丹心:甲午風云人物墨跡展”,甄選了甲午戰爭時期關鍵人物的珍貴墨跡資料170余件,試圖使觀眾從筆墨中感受甲午之戰的深遠影響。

  今年適逢齊白石誕辰160周年。展覽將匯聚200余件齊白石藝術珍品,通過繪畫、書法、篆刻、文獻以及數字科技等多媒體手段,呈現齊白石在北京的藝術生涯和交游歷程。

  展覽匯聚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及中國美術館藏品240余件(套),涉及彩陶、簡牘、帛書、畫像磚、花磚、陶俑、木俑、寫經、彩塑、臨摹壁畫等多個類別,呈現甘肅絲路藝術遺珍。

  展覽匯聚了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塞薩洛尼基考古博物館等希臘境內14家博物館和文物機構的270件(套)藏品,全面涵蓋古希臘文明各個時期。

  展覽將以“美”為主題,不同于以往以歷史時期為主線的展覽敘事,從“日常”“妝飾”“人體”三個角度展開古希臘生動的美學圖卷,來自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的279件(套)陶器、青銅器、金器、玻璃器、壁畫、雕塑等代表性文物,時間跨越5000年之久,涵蓋基克拉迪文明、米諾斯文明、邁錫尼文明,以及幾何陶時期、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等古希臘所有重要歷史時期。展品絕大部分為首次出境展出。

  展覽以晉、楚、吳三國的文化交流為明線,以春秋時期諸侯爭霸與禮制文化為暗線,呈現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展覽共計展出文物116件/套,涵蓋春秋時期的青銅禮器、玉器等門類,春秋五霸晉文公作器——晉公盤,也首次來蘇展出。

  本次展覽將呈現吳作人和李苦禪的45件書畫作品,回顧他們長達四十年的交往與情誼,探索二人藝術風格理念的異同,以及他們對中國現代美術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吳作人曾赴法國留學,他借鑒西方油畫的觀念和技法,提升中國畫的造型能力。李苦禪師從齊白石,擅長創作大寫意花鳥畫,畫風濃重豪放、氣勢磅礴。

  本次展覽分為“織·神機妙算”“繡·巧奪天工”“染·五色斑斕”三個單元,全面呈現江南地區紡織工藝七千年歷史,通過織繡探索“中國制造”的創新精神、“中國設計”的理念與內涵。展出作品時間線完整,上起新石器時代的紡織工具,下到近現代乃至當代作品均有收錄,體現出數千年來江南勞動人民為紡織工藝傳承的不懈努力。多數展品為40余年來首次公開展出。

  展覽敘事橫跨14至17世紀,將明代中國置于第一次全球化的浪潮中,通過“日月初升”“航海傳奇”“白銀貿易”“無問西東”“美美與共”五個部分,以逾400件(套)展品呈現明代中國與世界的互通、共融。

  展覽通過油畫、中國畫、版畫、雕塑、絲織品、車馬器、陶俑等種類文物,講述古今中外里,人類與馬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關系。

  展覽聚焦南京地區出土的東晉南朝墓志及相關銘石書刻,從禮俗嬗變、文化士族、歷史地理、書法風尚四個角度,解讀銘石書刻背后蘊藏的“建康模式”。

  作為故宮博物院主辦的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文物特展,“故宮·茶世界”以故宮博物院歷代茶具、器物、繪畫、古籍、文獻、家具等文物為基礎,多維度深入展示中華茶文化數千年來發展脈絡、人文風貌、審美追求與哲學思想。其中,“宋四家”蘇黃米蔡手稿名作齊聚,包括《蘇軾(傳)行書定惠院二詩草稿卷》《黃庭堅行楷書送四十九侄詩卷》《米芾行書法華臺詩帖》《蔡襄行書入春帖》,加之,宋徽宗三件代表作《趙佶楷書閏中秋月詩帖》《趙佶繪枇杷山鳥圖頁》《趙佶楷書棣棠花、筍石二首詩卷》,陣容堪稱重磅。

  油畫家徐堅白與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蘇天賜等師出同門。她與丈夫譚雪生是國立藝專時期的校友,兩人一起致力于美術教育事業及油畫創作。此次展覽呈現了兩人自1940年代至2000年后跨越60年的近百件藝術創作。

  漢代玉器是中國古代玉器發展史的一個高峰。此次展覽玉器大多來自漢代帝王(包括漢武帝、漢元帝、漢宣帝、漢成帝)陵園及諸侯王(中山王、楚王、江都王、長沙王、南越王等)墓葬。禁止出境文物神獸紋玉樽、揚州博物館明星文物“宜子孫”玉璧、徐州博物館藏金縷玉衣均在展出之列。

  徐悲鴻作為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樞紐人物,其藝術實踐始終貫穿著“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學術邏輯。展覽通過徐悲鴻的“江南徐生:啟蒙、求學與藝術蛻變(1895-1925)”“生于憂患:藝術教育與家國情懷(1926-1936)”和“自強不息:民族責任與美育思想(1937-1953)”三大歷史切片,結合73件代表作品與大量文獻的互文性敘事,深度解碼其“藝術救國”理念與“寫實主義”方法論的時代生成機制。

  展覽展出來自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134件(組)珍貴雕塑,展現作為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臘、古羅馬雕塑藝術,帶觀眾領略遙遠的地中海之濱,古代人類對人體美的極致展現,對理想、對和諧、對美的不懈追求。這些雕塑作品,無論是神像、英雄像還是普通人物的雕像,都體現了古希臘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展覽由山西博物院聯合上海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16家文博單位共同舉辦,以206組珍貴文物,展現了東周時期,特別是春秋時期晉國與秦國之間復雜多變的關系,領略那個時代的風采。

  展覽以意大利久負盛名的卡比托利歐博物館館藏為核心,同時獲得國內外十余家展覽機構支持,由中方和意方博物館專家學者組成聯合策展團隊,精心遴選古羅馬時期及我國兩漢時期與女性生命歷程相關的文物共計150余件套,旨在用實物呈現兩千年前古代世界中女性豐富的精神世界和昂揚的生命力量,再現絢麗多彩的女性敘事。

  該展覽是新成立的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國)的開幕首秀,以博伊斯的生態藝術項目《7000棵橡樹》為切入點,分七個章節回顧博伊斯的藝術。

  展覽遴選湖南博物院藏明清時期湘籍或客湘士人的作品九十余件(套),試圖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明清時期湖南風雅士紳的書畫藝術。

  展覽從長沙窯瓷器走進詩的唐朝,看見唐代長沙人對詩歌的傾心和線多年前長沙擁抱世界的足跡。

  展覽內容圍繞“長江水文化”這個主題,通過四個部分系統且全面地展現長江水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內涵。展覽匯聚49家文博單位202件/套展品,45件/套一級文物,多件“鎮館之寶”。

  這一特展呈現150余幅藝術作品,包括60余幅畢加索作品及香港M+博物館藏品中的80多件亞洲藝術家作品,以一場跨文化和時代的對話呈現畢加索對亞洲藝術的影響。

  該展覽以兩位印象派代表人物塞尚和雷諾阿為主題,展出來自橘園美術館及奧賽博物館的52件畫作,意在呈現塞尚和雷諾阿的藝術風格,并揭示他們之間的友誼。

  展覽將陳列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收藏的清朝初期(17世紀)至當代的山水畫作。展出作品體現了中國山水畫三個世紀的發展脈絡:清初新安畫派的查士標繼承文人畫傳統,晚清嶺南畫派提倡中西折中,民國的廣東國畫研究會提倡于傳統中覓改良,而黃賓虹、劉海粟等人的創作則體現了現代中國繪畫多元發展的趨勢與形態。

  展覽分為“龍興八旗”“刀劍天下”“騎射與槍炮”“操閱與軍禮”“以圖為史”和“防御海疆”6個單元,通過約190件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軍事文物,包括盔、弓箭、刀劍、馬具、繪畫、織品、圖籍、科學儀器等眾多類別的物品,呈現清代軍事組織、技術和藝術的發展。

  展覽精選故宮博物院及凡爾賽宮近150件珍品,呈現中法宮廷在文化、藝術、科技等領域互相欣賞、啟發及交流的歷史,以及兩國之間源遠流長的友誼。

  本次展覽依托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歲時文物,分“年歲時序”“三節同樂”“四時接應”3個單元,帶領觀眾通過不同的節令行事,一窺清宮廷的春夏秋冬四季物景。

  呂洞賓、鐘離權、鐵拐李、張果老、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何仙姑共同組成所謂的「八仙」,在元明戲曲中成為廣受歡迎的題材,其中又以「八仙過海」最為著名,常與「西王母蟠桃宴」的題材結合,成為明清器物中常見的吉祥裝飾。本次展覽將通過院藏繪畫和器物,展現文士求索的仙風道骨和世俗企求的長壽歡樂,帶領觀眾一窺呂洞賓的不同面貌。

  本次展覽將匯集通過文字與繪畫來表達心意的書畫作品,通過日常書信、專為他人創作的詩詞書畫以及具有贈物意涵的圖像,展示書畫家的才情與意念,向觀眾呈現社會禮儀與人際關系的縮影。

  展出漢代瓦當墨拓、晉王羲之《孝女曹娥碑》、元鮮于樞《論張旭懷素高閑草書》、明文徵明《自書詩帖》、明沈度《隸書歸去來辭》等近20件古代書法珍品,揭示歷代書法發展脈絡。

  此次展覽以三個軸線展開。一、“大雅可觀”:呈現《紅樓夢》迷人之處;二、“異物奇貨”;三、“一番夢幻”:說明書中人物依據使用、相關聯物品的描繪,塑造出不同的性格與隱喻,塑造出女性短暫卻燦爛的生命姿態,令人憐惜與不舍。

  美術館將在第10展廳集中展出一批櫻花主題的畫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年展出一次的川合玉堂《晚春屏風》,呈現綠色山景間粉色櫻花散落在水面上的詩意場景。此外跡見玉枝《櫻花圖卷》描繪了垂枝櫻、郁金櫻、大島櫻等超過40種櫻花,也是櫻花愛好者不可錯過的作品。

  希爾瑪·阿芙·克林特(1862-1944)是瑞典藝術家,早在1906年便完成自己的第一幅抽象繪畫,比康定斯基、馬列維奇、蒙德里安等人更早地涉足抽象藝術領域,因此被視為西方抽象繪畫藝術的重要先驅者。這是藝術家亞洲的首次大型回顧展,以其代表作系列“神殿繪畫”為中心,共展出約140件作品,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全面回顧阿芙·克林特的藝術生涯,探求她的創作特色及靈感源泉。

  展覽以莫奈“睡蓮”系列畫作為中心,展出法國瑪摩丹美術館收藏的約50件莫奈畫作,結合日本國內的藏品,全面回顧莫奈晚年的藝術創作。此展在東京展出時,引起極大反響。

  大阪市立美術館自2022年起閉館整修,2025年3月重新開放。為紀念重新開館,本次展覽精選繪畫、書法、拓本、雕塑、漆工、金工、陶瓷、考古等各類別的共約200件藏品展出,既囊括美術館的代表性名品,也涵蓋此前鮮少展出的珍品。

  展覽運用尖端技術與創意藝術使人的內心世界可見化,讓觀眾自行選擇探索路徑,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感受人類思想的潛力和無盡創造力。

  蓬皮杜中心2025年的開年重磅展覽獻給19、20世紀之交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蘇珊娜·瓦拉東(Suzanne Valadon)。匯集了200多幅繪畫與素描作品,此次展覽全面回顧了瓦拉東大膽且極具獨創性的職業生涯,追溯了這位藝術家獨特的人生軌跡,為我們展示了從她作為蒙馬特地區備受青睞的模特,到她在同行和評論界獲得認可的歷程。

  尼采式的狂熱、象征主義與表現主義,瘋狂、早逝的命運……這是世人對幽默風趣、玩世不恭的愛德華·蒙克的印象。當然,他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1893年那幅充滿痛苦情緒的《吶喊》的創作者。展覽匯集了40余件繪畫與紙上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此前從未在英國展出,這些作品讓觀眾步入蒙克的社交圈,并發現這位藝術家的另一面。

  作為文學巨匠,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創造了不朽的經典。鮮有人知的是,他同時也是一位極具力量的視覺藝術家。從早期的漫畫和旅行創作、到他戲劇化的風景畫以及對抽象的實驗。展覽匯集了精美的紙上作品,鋪陳開文學之外的雨果。

  14世紀初葉,錫耶納作為意大利的藝術之都,吸引大批藝術家前來學習、合作和探索。展覽將匯集超過100件歐洲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雕塑、金屬器和紡織品等,闡述錫耶納藝術家的創造力及其對周邊地區的影響。重點展品包括杜喬(Duccio,約1255-1319)的“梅斯塔”祭壇畫和西蒙尼·馬蒂尼(Simone Martini,1284-1344)的“奧爾西尼”多聯畫。

  科陶德美術館以2025年奧斯卡·萊因哈特藝術館閉館修繕為契機,承辦奧斯卡·萊因哈特收藏在瑞士境外的首次大規模展出。本次展覽將集中呈現西班牙畫家弗朗西斯科·戈雅、法國浪漫主義畫派先驅西奧多·杰利柯、法國現實主義畫派創始人古斯塔夫·庫爾貝,以及多位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藝術家的作品。展品包括馬奈《在咖啡館》、亨利·德·土魯斯-勞特累克《小丑沙烏考》、塞尚靜物畫以及梵高在阿爾勒住院時期創作的兩件作品。

  今年是英國最受歡迎的藝術家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的誕辰250周年。此次展覽展出了透納一系列版畫與水彩畫作。其中,《Liber Studiorum》(研習之書)是透納耗時20年完成的71幅版畫系列作品,此次展覽得以將其全部展出,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他是如何在版畫與繪畫中利用線條、色調和空間的。

  作為探索的工具、藝術靈感的源泉和反主流文化的象征,塔羅牌一直是關于命運、創造力,以及身份的塑造者。展覽“塔羅牌:起源與后世”展示了塔羅牌的悠久歷史,探索其起源,以及在藝術家、神秘主義者和作家手中經歷的演變。

  本次展覽將匯集超過200件古代伊朗和印度北部地區藝術家和工匠的作品,展現莫臥兒帝國黃金時代(約1560-1660年)的藝術成就,時間跨度涵蓋阿克巴、賈漢吉爾和沙賈汗三位皇帝的統治時期。

  本次展覽貫穿畢加索的整個職業生涯,匯集約100幅蝕刻版畫、石版畫、飛塵蝕刻版畫、油氈版畫等作品,展示畢加索對不同版畫技法的運用以及不斷變化的藝術創作方法,帶觀眾深入了解他與印刷工、出版商和其他藝術家的合作關系。

  展覽展出其作品80多件作品,探索她“精致的天真”風格——以表面看似單純的主題傳達更深層的意義。展覽涵蓋她創作的所有領域,包括幾乎所有現存的油畫作品,以及她充滿幽默感的木刻版畫、鉛筆素描、實驗性的云母紙設計及拼貼紙構作。

  展覽分為7個章節,分別介紹康定斯基的版畫、弗蘭茨·馬爾克的動植物畫、奧古斯特·馬克的紙上繪畫、藍騎士團體內的女性藝術家、《藍騎士》年鑒以及曾在1912年舉辦過藍騎士畫展的柏林先鋒派畫廊“風暴畫廊”等各個方面。

  展覽匯集70位藝術家的125件作品(以12件康定斯基作品串聯),展現了幾何抽象藝術在20世紀歐洲和美洲的發展。這不僅是一次視覺的探索,更是一次對現代主義極致追求的回顧。自康定斯基以來,西方的藝術家們逐漸從描繪可見世界轉向了探索色彩、線條與形狀的互動,將其視為一種超越國界的視覺語言。

  以斯帖(Esther)是赫赫有名的波斯王后,也是猶太女英雄,從滅族邊緣拯救了同胞。十七世紀,對于歷經獨立戰爭的荷蘭來說,以斯帖王后的故事也對人們產生了啟發。這一展覽呈現包括倫勃朗在內的多位荷蘭藝術家描繪以斯帖故事的作品。

  該展由蓋蒂博物館攜手巴黎奧賽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學院共同舉辦。展覽中的繪畫作品聚焦于卡耶博特對男性形象的高頻描繪,即使是在傳統上屬于女性的空間也不例外。其畫作通過突出他在人物繪畫中對性別角色的獨特處理,展現了他作品中驚人的創新性。

  展覽旨在慶祝布魯克林博物館建立200周年,分為“布魯克林制造”“布魯克林博物館及其藏品的建設”“藝術禮物”三個章節,以新穎的敘事方式,探索館藏的豐富歷史和未來發展前景。

  其中,“布魯克林制造”聚焦活躍于紐約布魯克林區的藝術家,例如 KAWS、Duke Riley 和 Tourmaline,以致敬17世紀至今布魯克林區藝術家和設計師所取得的成就;“布魯克林博物館及其藏品的建設”章節通過藝術品和檔案材料,回顧博物館建筑及館藏的發展歷程;“藝術禮物”展示博物館獲贈的各種當代藝術品,涵蓋繪畫、照片、視頻、雕塑、陶瓷器等不同類別。

  在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1774-1840年)的畫筆之下,自然擁有的魅力不僅限于直接的描摹,也是情緒與靈魂的棲息地。浪漫主義的理念不僅體現于光影與色彩在畫布上的交織,更是風景與內心的隱秘共鳴。展覽通過作品,邀觀眾品味自然與靈魂的詩篇。

  展覽由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合作主辦,匯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約100件藏品,以及大英博物館、賽努奇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多家文博機構的近100件借展藏品,以銅器為核心,輔以繪畫、書法、陶瓷、漆器、玉器等不同類型的文物,闡述中國宋元明清對早期青銅禮器傳統的解讀、傳承與發展,呈現中國晚期銅器的獨特藝術價值。

  本次展覽將集中展示荷蘭抽象藝術家 Piet Mondrian 的繪畫和素描作品,從他在荷蘭的早期試驗之作到巴黎時期的標志性作品,再到晚年移居紐約后的創作,追溯 Mondrian 繪畫生涯中的風格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