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涵養青年學子文化自信(圖1)

  青少年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未來與希望。基于這個共識,我市各級各類學校、文化場館把傳統文化知識融入教學課堂,納入社教主題,以各種形式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實踐活動,帶領青少年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體系,更讓傳統文化在年輕一代中生根發芽,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2月24日,春季開學首日,記者走進金塔路小學探訪我市中小學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情況,剛踏入校門,便被操場上一道充滿活力的景象所吸引。一群身著紫色武術服的學生,正整齊劃一地練習武術,一招一式盡顯利落,孩子們身上洋溢著的蓬勃朝氣,恰似春日里破土而出的新芽,充滿希望與活力。

  “學習武術,不僅強健了身體,也讓我對中國武術有了深入了解,知道了武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五年級的陳薄洲習武7年,如今一身本領傍身。談及自己最愛的武術招式,他興致勃勃地說道:“我在學習劈掛拳時,學到一招‘燕子銜泥’,這一招施展起來,猶如燕子輕盈掠起,精準銜泥,對身體姿勢、動作節奏以及呼吸配合的要求極高,想要練得爐火純青,著實要下一番苦功夫。”

  2024年,蘭州市城關區中小學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在金塔路小學揭牌,掐絲琺瑯、泥塑、皮影、織染等一系列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勞動實踐工坊應運而生。走進學校的各類傳統文化工坊,仿佛踏入了一個個充滿創意的藝術殿堂。工坊內,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創作,一件件精美絕倫、充滿奇思妙想的作品擺滿了展示架,工坊充滿了濃厚的文藝氣息。

  “編織是一種源于生活的古老傳統藝術,是我國的特色民間文化,它集結了‘編’和‘織’的技藝”……講解員李玥彤對編織的熱愛溢于言表,她對編織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種類都爛熟于心。在她眼中,每周的編織勞動課就像一場奇妙的探索之旅,是她一周中最為期待的時刻。她滿臉自豪地分享道:“今年寒假,我還利用所學,給媽媽織了一條溫暖的毛線圍巾呢!”在編織課堂上,李玥彤開啟了系統學習編織的大門,從最初的一知半解,到如今能夠熟練創作,動手能力與專注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質的飛躍。

  “將非遺融入勞動教育,不僅極大地豐富了課后延時服務的課程內容,更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領悟傳統技藝的精髓,真切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自覺肩負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任。”金塔路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潘澤涼介紹,基地作為共享性實踐資源,面向全區中小學開放,讓孩子們在勞動實踐中,既能觸摸歷史的厚重,又能汲取文化的滋養,不僅成為知識的學習者,更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推動者。

  設立染纈課程,讓學生們親手調配染料,看著色彩在織物上暈染、交織,感受傳統染纈工藝的奇妙與魅力;開設戲曲表演專業,從一招一式的基本功訓練,到對戲曲中人物神韻與情感的細膩揣摩,全方位傳承戲曲文化的獨特風采;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從理論知識的深入學習到實踐項目的參與,為非遺的系統性保護培育專業人才……

  近年來,在蘭高校將非遺項目巧妙融入課堂教學,構建起一套系統且多元的非遺教學體系。課堂上,不僅有理論知識的傳授,更有實踐操作的悉心指導;不僅邀請校內專業教師授課,還會定期聘請非遺傳承人進校講學,帶來最原汁原味的技藝與文化解讀。經過多年努力,一批又一批專業素養過硬的學子從學校走出,奔赴各地,為非遺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2月27日,記者走進蘭州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本科專業課堂,見證古老技藝在青春學子手中煥發新生。踏入教室,一股濃厚的藝術氣息便撲面而來。教室中,泥塑、香包、剪紙、刻葫蘆等各類非遺文創作品琳瑯滿目,將這里裝點得絢麗多彩。此時,2022級的學生們正在臨洮剪紙傳承人裴天鵬的悉心指導下,全神貫注地進行剪紙課堂實操。只見同學們手持剪刀,神情專注,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對傳統技藝的尊重與探索。

  范佳昕來自甘肅省平涼市,作為蘭州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的首批學生,她對傳統手工藝以及民俗等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個專業。經過兩年多系統且深入的學習,范佳昕不僅專業知識愈發扎實,更堅定了成為文化保護一員的信念。她感慨道:“在參與田野調查、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深切了解到非遺保護人的艱辛與不易,也深深被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堅持和熱愛所打動。更讓我自豪的是,我還能利用所學知識,參與到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中,這讓我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

  自幼參與省級非遺“九宮八卦燈會”演出的呂鴻禧,對傳統文化感情深厚。他回憶:“我從小就愛家鄉民俗活動,像剪紙、編織這類傳統工藝,特別吸引我。”為實現成為非遺傳承保護者的夢想,他來到這里學習,期望在非遺領域成長,為家鄉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出力。

  “我們在開設文化遺產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與法規、民俗學等核心課程的同時,還開設了文化遺產展示與設計、文創產品設計開發等實訓課程。”蘭州文理學院中國非遺保護案例研究專業課老師王敬儒解釋道,學校通過構建“理論+實踐+創新”三維育人體系讓學生具備系統的非遺知識技能,以現代方式創新呈現古老非遺,讓其在當代煥發光彩。

  蘭州文理學院文學院院長葉淑媛介紹說,學校充分發揮高校在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職能,積極探索,構建了“1研究院1刊物1館1數據庫”的非遺現代教育和研究創新平臺。2022年,學校設立了甘肅省唯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本科專業,開啟了非遺專業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的新篇章。

  “鼓勵并支持更多中國青年關注、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這是蘭州大學文化行者社團始終堅持的理念。”社團團長藍必育介紹道。多年來,社團成員在蘭州、敦煌等20多個城市“行走”,先后完成了對蘭州鼓子、裕固族民歌等多個甘肅的國家級、省級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以實際行動為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不懈努力。

  “目前社團有十余人,除兩位研究生學長學姐,余下主要是大一、大二的本科生。”2022級知識產權本科生張高露加入社團已將近三年。她回憶道,初次聽說“文化行者”是在一個朋輩導師講座活動上,魏家瑋學長分享了他在“文化行者”多年來的公益經歷。“在他的講述中,我看見了一群可愛的人在西部這片大地上不斷行走,為保護西部文化火種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于是,一顆公益的種子在我心中悄悄生根發芽。2022年3月份,我正式成為了一名文化行者的項目委員。”張高露說。

  從2009年4月成立至今,從學生社團到公益組織,再到孵化項目落地,團隊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績單。先后支持完成130個調查研究項目和323個志愿服務項目,超過5000名大學生參與其中,活動區域覆蓋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96個社區……蘭大文化行者社團的行動不僅在校園內掀起了廣大師生對非遺的關注熱潮,更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文化自信,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光彩。

  在每年的蘭州文化廟會上,蘭州太平鼓大氣磅礴的鼓聲總會準時響起。2月16日,隨著在潤蘭之城表演的落幕,蘭州太平鼓教育保護實踐基地的蘭州永宏太平鼓隊返回基地。至此,他們的工作重心也從頻繁的演出正式切換到了意義深遠的研學領域。

  “今年春節期間,永宏太平鼓隊為廣大市民帶來百余場精彩演出,場場都收獲了熱烈的掌聲與歡呼聲,看到大家對太平鼓如此喜愛,我們既欣慰又充滿動力。”蘭州太平鼓教育保護實踐基地負責人魏懷東滿臉自豪,眼神中充滿興奮與喜悅。

  “我們面向蘭州市大中小學生開展研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研學接觸、了解本地優秀傳統文化,既有益于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又能幫助孩子們體味到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魏懷東說道。

  據介紹,蘭州太平鼓教育保護實踐基地現有教職工39人,其中各項目國家級傳承人4人,省、市、縣級傳承人13人。目前面向全市中小學生開設課程包括蘭州太平鼓、蘭州陶藝、蘭州鼓子、蘭州牛肉面、蘭州刻葫蘆、蘭州剪紙、甘肅花兒、慶陽香包、舞獅文化、國學教育、農耕體驗等,同時配備10個相應的課程場館(教室)。基地通過綜合實踐、研學旅行、勞動實踐等多種途徑和形式,為中小學生搭建起了一座通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橋梁。通過系列活動,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們在興趣中體驗,在實踐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讓更多的年輕一代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魏懷東坦言,“蘭州市作為一個擁有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地方,為學生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學習條件。借著非遺進校園的良好契機,基地將太平鼓帶入了校園,在蘭州理工職業學院、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皋蘭縣部分中小學開設了太平鼓課程,為學生傳授鼓技,期望能夠通過我們的努力,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一顆傳統文化的種子。”必一運動(B·SPORT)必一運動(B·SPORT)